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和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当代呈现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遗。世久非遗基金会资助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和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当代呈现公益项目,以“竹影屏风”为系,表现传统木作的当代审美。
经过近两年的准备,2023年6月9-11日,“传习”家具品牌创始人彭文晖先生携“竹影屏风”参展设计上海。
设计上海——竹影屏风亮相“传习”展区
关于传习
传习的创立始于设计师彭文晖10年前的一念;创作属于当下的中国家具,它不仅连续传统的文脉同时还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
项目执行人——彭文晖
传习10年概念形象
2018年应邀参加米兰设计周“和应自然——
设计助力人类永续发展共同体”主题展
项目成果展示——竹影屏风
尺寸:500x36x1880mm 5片
材质:北美黑胡桃木
它使空间中家具的组合关系
像自然山水那样,有高低错落的变化和节奏
让空间显现更多灵动
竹影屏风的创作本意是希望有一件对空间产生区隔功能的器物,既可以放置在空间中央,也可以作为背景放置在靠墙的地方。
在竹影屏风中,榫卯的功能得到延伸。传统的“直棂”创造性排列为前后两层如竹子般错落排列,“穿带榫”在中部进行固定,穿插结构在三根横枨上,每片屏风因为这样相互咬合的榫卯结构,可以更有效地保障其稳定性,不会产生形变,它们是结构亦是形式。
屏风像山水般灵动错落,又如屋檐般层叠起伏。
不同于传统使用的金属合页,竹影屏风使用了磁铁作为每片屏风之间连接的“合页”。组装好的屏风看不见任何外露的“合页”,然而它却可以像合页一样连接和旋转。这样的突破使得竹影屏风视觉上更显简约轻盈。由于磁铁合页的使用,模块化构造的屏风更易于拆装和运输,而这种自由组合的模块化设计更具有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意义。
迭代再设计
竹影屏风设计完成于2016年。直到2021年,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原有屏风的结构基础上继续迭代创新,让它具备更多样的视觉体验。把布这样的材料和竹影屏风结构在一起,让原本通透的竹影屏风具备一定的遮挡性,加大与实际生活的互动性。
当这两种材料组合的时候,它的丰富性变得更多样,就像人更换衣服似的,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所进行面料色彩的更换。当布质面料因久放而落灰的时候,可以轻松地拆下来清洗而后重新安装上去。当不同的季节春天夏天秋天,还可以选择不同颜色或材质的面料,和竹影屏风进行配搭,产生不同的视觉场景体验,创造更多的设计附加值。
注解:
穿带:用燕尾榫贯穿桌面、柜门面或书架层板面芯背面,出榫与边框榫眼结合的木条,主要是防止面芯板起凸或跑位。
直棂:中国古代窗棂和椅子靠背多用直棍,直棍又称“直棂”。
传习想要的
从来不是复刻传统
而是再造传统
-彭文晖-
对话彭文晖
“设计上海”展览结束后,我们与彭文晖先生展开了一次交流,以下是他的部分心得。
机缘
什么叫机缘?是自己本身一直有的,你早就关注了,正好有一个节点,就连上了,就把它显现出来。所以当kvadrat想找中国的设计师以敦煌为主题设计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时,他想到我,觉得我的作品背后是有文化属性的。我属于文化诉求比较强的人,要把一个东西弄明白了,把它给牢牢的控制住,我设计一个器物来代表敦煌,于是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共同找到了这个“小马扎”。
学术和为用
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一种结合?我认为有,但这种结合既有场景,又有研究的路径。我在古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我在现代设计当中获得了什么,我游历西方时从西方的设计中获得了什么?通过多个脉络归纳,最后都物化到了一个具体的物质上或者一个形态上面,这个形态与生活的美学与现代中国人的状态相互体现。
希望和上海能够结上缘分
我期待重新回到上海来了。我喜欢在北京的创作状态,同时觉得上海是一个物质文化非常丰富的地方,希望在上海可以有合适的空间能够让传习在这里形成一种新的场景,向公众展示、使用、体验。
家具到底是什么?什么人来选家具?
我看到了明清江南一带的家具,极简的状态形成一个系统,它不是一个单件。美是存在于一个系统的生活方式上的器物美学之中,美可以贯穿历史,美没有刻意,是以DNA存在的。
有这样需求的人往往是基于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诉求,才会选择这样的东西。把人文的和现代的以及自然属性的材料结合,要能够在这上面下功夫,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将会自然而然走到这一步,把器物带到场景中,从场景呈现出生活方式的诉求。
认同我们价值的一些客群,我发现他们对传习产品的解读,能把它的来龙去脉,好与不好全评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修养。
我做了20年设计实践和设计经验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能力,只是这10年我把它闭在心里没有用过,而是换了一个新的领域,学新的东西、新知识、新技巧,所以当传统家具制作技艺这种新技巧被打通以后,和以往的判断、思维、审美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找回了这种状态,得到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传习不求数量,不会过渡消耗自己,与一小部分人志同道合就好,要努力向纵深处走。最初没考虑得失,也没给自己退路。这条路很难走,可想要做事情,便没有容易的道路。只要喜欢,就不会计较和抱怨,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会帮助我继续前行。”
——彭文晖
“竹影屏风”参展设计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