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为基金会长期纾困助艺项目。项目一期自2020年9月开始实施,现为二期项目。基金会每年助力“益乐工坊”残障人士手工艺品编织居家就业支持项目,为下肢残障人士提供居家手工制作技能培训,创建线上线下的交流合作平台,以专业资源和市场渠道赋能,扶持和鼓舞残障人士的自立、自强、自信。项目为500多家残障家庭输送了生存技能,重燃其生活信心,服务人数累积为5000多人次。

 

 

项目周期:2023年4月至2025年4月。

项目简介:
中国古琴艺术是国家级非遗,也是世界级非遗,项目的发起是响应非遗从娃娃抓起的号召,针对困境家庭学古琴“两难”的问题——学费难、找对老师难,基金会年初与驻场东方艺术中心十二年的“海上雅乐”牵手,招募11位少儿,成立“世久·海上雅乐公益少儿古琴社”,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古琴演奏,需在本年度完成36周的线下课程学习。


通过每周末线下集中授课、周中线上指导练习,同时每月通过网站、公众号将所有的教学课程在线上以视频课的方式对社会开放,一年来受益者达6000多人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少儿古琴社熟练地掌握了经典古琴琴歌《仙翁操》《长相思》《鹤冲霄》,并能弹唱当代艺术歌曲《花非花》,实属罕见。2023年10月,五位同学登台上音歌剧院作公开演出,2023年11月,九位同学登台东方艺术中心与著名古琴大家李凤云教授同台演出,2023年12月,学员与江南丝竹传承人们同台,参演《浔阳夜月 丝竹迎新音乐会》的公益环节。该项目的社会影响面很广,沪上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晨报、上观、今日头条、新浪等。项目可长期、持续地做成公益音乐IP。

 

 

项目周期: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

项目简介:
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基金会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指导下,研发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STEM课程体系。精选四个上海非遗类别:金山农民画艺术,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海派皮影戏,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编写一套四册非遗通识读本(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开发四套动手材料包及教学讲义。部分课程已践行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景区,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心田播下非遗的种子。其中的动手材料包“石库门国潮手作”荣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颁发的“首届非遗新体验国潮文创设计大赛‘最具潜力作品奖’”。
面向上海的青少年已开展超过200场体验实践活动,有3000多位青少年参与,课程体系进入学校计有上千人次学生受益。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研学课程体系设计,将非遗转换为中、小学生适应的、适用的内容学习和体验方式。

 

 

项目周期:2021年8月至2023年9月。

项目简介:
刘魁立先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该学术领域的重要理论建设者和贡献者,在深度参与国家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法规制定、项目评审和大量实地调查等工作的同时,还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分析研究的关键性理论命题,诸如非遗的共享性与基质本真性保护、整体性原则、传承人问题、公产意识和契约精神、传承与传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不仅深刻影响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走向,也为非遗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非遗保护与传承论文集》(《刘魁立文集》)是刘魁立先生致力于非遗保护的集大成之作。
刘魁立先生亲历中国非遗保护的发起、发展,既有基于历史的文献收藏,又有自我梳理成章的理论体系,更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基金会将这些散落的“珍宝”进行存真采撷,形成一套系统的非遗保护研究文集,既是对非遗保护前一阶段的总结,也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采集、梳理、修订,形成《非遗保护论集》、《民间文学论集》、《民俗学论集》、《节日节气论集》等多部论集,讲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传统学科之间紧密的学术联系。项目以出版文集、举办发布会和研习会、公益捐赠等方式,实现非遗保护的普及和推广,目前受益人数已至1000人次。


图书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23年10于南京成功举办发布会。 

 

 

项目周期: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

项目简介:

2022年5月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期间,基金会发起“疫后复元:上海加油!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其中,应征的 “上海加油!永康包公益计划”,荣获“世久精品”资助等级。通过一款“永康包”,将中国纸艺表现形式进行再创和转化,联结上海永康路上15家协作门店和机构,集结了永康路多位设计师、手艺人、店铺主、艺术家,共同完成“永康包”设计制作,在国庆节三天对永康路游客赠送600只“永康包”,提振小店人气,传播街区活力。活动深受市民欢迎,人民日报、上观等主流媒体以及全网视频报道了该活动。

 

 

项目周期:2022年9月至2022年10月。

项目简介:

为了发动社会公众广泛地关注金山农民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到当代化的、日常化的生活中,项目以再创、跨界、融合为核心,寻求热爱公益事业,在传统文化及非遗元素创作领域有经验的企业、机构、院校、个人或团体,通过对基金会提供的金山农民画作品、提取其元素进行艺术创意和设计、转化等再创作,在不同载体上体现金山农民画艺术的特色,让平面的农民画艺术更加立体,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生活,传播金山农民画,实现金山农民画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通过公益招标活动,对十二幅金山农民画作品提取元素,评审出七个中标设计方案(或打样产品),并于12月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设计@金山农民画艺术”展览上公开展示,深受观众好评。

 

 

项目周期: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