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久简介
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由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热爱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爱心人士发起,由众多具有艺术造诣、流派传承的工匠职人、艺术家参与,围绕非遗及传统工艺这一核心内容,于2018年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一家公益基金会,并于2021年获评上海市3A级社会组织。
坚持振兴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战略大方向,基金会既要致力于服务社会个体形态的优秀传统工艺的发展需求,又要实现社会共享机制的良性运转。
我们的工作,要有利于社会文明水准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社会民众生活品质的提高;
我们的行动,要有利于行业共生者群体,有利于市场共享者消费大众,有利于个体存在的优秀传承人代表。
为了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引入社会生态和大众生活,基金会致力于蓄能与赋能,完善全流程的创新服务内循环,打通上下端出入口,籍以适应新时代的大众审美意识,满足社会文化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优秀传统工艺的流通价值。
非遗是人类传统文化的优秀典型和代表。非遗之存在,不仅是业态的,更是活态的;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代的。非遗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基金会基于跨境跨界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在地优势,合理配置优选资源,有效推动境内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做社会与政府的好帮手,做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好推手。
世久大事记
-
-
我们的愿景
-
-
11月20日,“上海非遗普及推广研讨会暨非遗STEM通识读本新书捐赠公益活动”在上海石库门建筑群张园举办。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指导、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资助、上海璞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四册涵盖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金山农民画艺术、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居住习俗、海派皮影戏的非遗STEM通识读本,在活动中首次亮相。
在研讨环节上,来自上海市静安区、杨浦区、宝山区、普陀区、黄浦区等十多位校长和社区代表积极地建言献策。
市文旅局非遗处陈平处长指出,时值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本次活动集合了社会的各界力量,正是对《意见》的落地贯彻。 -
-
-
-
-
-
-
上海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和日本笹川平和财团多年来持续开展“中日传统工艺交流项目”。10月16日至23日,日本笹川平和财团携日本非遗专家、人间国宝一行八人,与世久基金会及特邀工艺专家一行十人,前往中国陕西、山西、河南考察交流非遗和传统文化,参访中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工坊,尤其对山西“三绝”——古建筑、古彩塑、古壁画——进行了深入考察,从传统工艺保护和文物修复的角度,双方进行了专业的讨论。10月21日在郑州图书馆举办了内部小型的“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交流访问活动”,日本MOA美术馆∙箱根美术馆馆长内田笃吴先生作主旨演讲《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随后在齐岸民先生策展的郑州七人展《工艺之道》现场展览上,七位中国非遗大师、工匠对创作进行了展演和阐发。
“中日传统工艺交流项目” 每年举办两次,旨在贯彻“引进来走出去”国家号召,促进非遗跨国界的交流合作。 -
-
-
-
-
秘书处前往杭州,调研传统工艺项目或工匠,先后调研了:小宽竹工工作室;上海市非遗锔瓷传承人童维成在杭州的工作室;融设计图书馆的铸造展、编织展两个展厅。
小宽竹工将传统竹编与当代首饰结合,深受当代消费者喜爱。当前的瓶颈是:工作室三位手编者(右手残疾的小宽与另两位听障者)忙于每天12小时工作,满足于市场对竹编首饰的需求。这样日复一日,小宽没有时间从事艺术创作,而更大量的出品又需要增添人手,可是冒然增加人手目前销量还没有显著突破。小宽表达了无力和吃力。
童维成先生将工作室落址杭州,是因为杭州的非遗保护土壤比上海更好,给予童先生优良的入驻政策和合作条件。在杭州三年他相继完成私人锔瓷博物馆对浙江大学的捐赠,对300位“素人”的锔瓷带教,以及两场主题展览。他创造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学术贡献,令我们尊敬的同时,也希望为童先生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基金会将针对小宽(竹工)、童维成(锔瓷)研讨扶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