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决定做一个金山农民画艺术展览
2021年8月,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世久基金会”)参加一次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关于上海古镇非遗业态提升的会议,会议在金山区召开。会后,上海市文旅局和金山区文旅局的领导带领我们考察金山非遗项目,于是我们与金山农民画村不期而遇。
当时考察已近尾声,农民画村是最后一站,却让我们怦然心动。画村的景色分外优美,错落有序地排布着约十家来自全国的农民画家创作室,我们被其中七户金山农民画画室吸引。
金山农民画艺术跟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民画很不一样,尤其体现在构图上,极尽细腻,不畏繁复。在保持传统题材与色彩的基础上,鲜明地彰显一种现代性。它第一时间吸引了我们。
在以“海派文化”为精神的大都会,作为曾经的金山县,如今的金山区,上海金山农民画有怎样的艺术特色?以及金山农民画家是以怎样的创作方式?
带着对金山农民画美感的臣服,也带着对非遗发展的关注,我们启动了金山农民画调研工作。从艺术回到艺术家,从作品回到创作者,从传承回到传承人,我们第一阶段的调研选了七位金山农民画家。
选择调研对象的出发点是,构建两个维度,以期形成参照。一个维度是既承袭传统、又有所发展的生于1950年代的画家,第二个维度是受传统熏陶、自发地强调个性的生于1970年代的画家。在这两个群像样本上,可以观察到金山农民画从传统到创新的脉络和走势,通过两代人的创作表现、视觉方式、艺术思想、风格进程等流变,较能框架地鸟瞰金山农民画艺术,又能依稀前瞻它的发展力。
展览单元「生于50年代」代表画家龚彩娟、陈卫雄
左上作品:《斗牛》 陈卫雄创作于1976年
右上作品:《五月农家插秧忙》 龚彩娟创作于1996年
展览单元「生于50年代」代表画家曹秀文
左作品:《晒红绿》 创作于1985年
右上作品:《春之歌》 创作于1990年代
展览单元「生于70年代」代表画家陆永忠
上作品:《苹果熟了》 旅欧作品
左下作品:《江南之春》 复刻于2021年
展览单元「生于70年代」代表画家龚勤芳、姚喜平
左上作品:《新女婿上门》 龚勤芳创作于1996年
右上作品:《撒网》 姚喜平创作于2015年
在多次与农民画家们走访对谈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到目前农民画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市场化和影响力。金山农民画艺术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兴起于1970年代,勃兴于1980年代,它曾多次走出国门举办展览,屡次合作国际交流文化项目。后来受到几次大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再加之当前受新冠疫情影响,金山农民画的推广和销售都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一方面带给画家生存压力,更严重的是,造成创作的瓶颈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潜在流失。
在反复访谈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越来越痴迷于金山农民画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感到肩上的责任。世久基金会经过内部审议,立项“世久精工——上海金山农民画发展和传承项目”,将我们的优势资源倾斜给农民画公益项目,以资助、传播、跨界合作等方式,陪跑金山农民画艺术和农民画画家。
在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在金山农民画院支持下,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金山农民画目前急需携手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它的衍生设计——将平面的农民画融入当代城市生活方式,让农民画具备日常读取模式,它才有沟通力,有新价值,有影响力。
基于此,一个创想诞生了。我们决定为金山农民画做一个展览。
不只是展示金山农民画艺术,还要让社会公众参与农民画,爱上农民画,与之有相处的亲密距离。展览的主张——“设计@金山农民画艺术”呼之即出。我们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将跨界设计与金山农民画相融合,从平面到立体,从现象到抽象,实现了一次金山农民画艺术的伸展和转化。
感谢来自全国各地踊跃的投标者,感谢一直对世久基金会给予充分支持的设计师们,按照世久基金会严谨的管理制度开标、评标后,中标方案所打开的新视界,既在我们预期中,又远超我们所想。
带着这份设计的实力,我们得到刘海粟美术馆的大力支持;带着这份欣喜,我们得到设计师的大力支持,部分样品将在展览上露出;带着这份信任,我们全力以赴地编撰了《金山农民画:传统再发现》图书,它将在展览上亮相。
「非遗助乡建——设计@金山农民画艺术」开展在即,我们将在后续推出一系列的展览内容和展览资讯,诚邀您同行、共建。
金山农民画调研花絮
Bonus:
「非遗助乡建——设计@金山农民画艺术」于2021年12月22日于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因社会公众反响热烈,原定于12月22日闭展,已延期至2022年2月16日。欢迎您在春节假期来刘海粟美术馆,感受金山农民画中流淌的春节民俗(春节民俗为国家级非遗),有故事,有温度,有思念,让我们团聚,让我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