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士之名:南派角弓高手李青阳

 

 

「长弓巨矢,远而不发,近发必中,中必亡」

讲的就是清弓的霸气

 

清弓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到巅峰的产物,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后的绝响。

 

南派角弓是中国现存的传统弓派系中最贴近清弓弓形的角弓。

 

《周礼.考工记.弓人》中对角弓的选材与制作工艺有详细的描述: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南派角弓第一人,李青阳是也。

 

李青阳

为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

「世久精工」项目合作者之一

 

名正言顺

从李力勃到李青阳 

 

李青阳打小的名字是李力勃。

 

青阳的父亲由唐王李渊那支下来,为西北的陇西贵族;青阳的母亲祖系为山西雁门关附近的半农半牧的人家,李青阳的血脉里流淌着北方远古的回声

 

青阳的家族跟弓箭有很深的渊源。一辈辈传下来的说法是,李家在清代是「固山达」(注:满语音译,官名,武备院毡库下属备弓处主官),就是管100人制作弓箭的管理者。因为这个渊源,父亲给他取名李力勃,有一份纪念在。李力勃从小爱两「术」,美术与武术,喜欢画画,喜欢散打。因为老是与人打架,父亲想这不对,祖上都是搞武行的,干脆改个文气的,就把他的名字改为李青阳。冥冥中还真是说不清楚,李青阳后来爱上了传统弓箭,查资料时发现,「青阳」两字跟弓的干系更进了一步。史载黄帝长子少昊,史称青阳氏,他的后代是弓箭的发明者,专给周天子做弓。(参: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青阳跟弓箭的  缘起发生在2004年。他看了一段匈牙利国际骑射大师Kassai Lajos骑马射箭的视频后(卡萨伊后来成为他的骑射老师),一下子中招,热血沸腾,他感到Kassai展现的生活方式跟自己血脉中对祖先生活的遥望产生了高频共振。连着三天,李青阳睡不着觉,心跳特别厉害,感觉自己快出毛病了,而且是致命的毛病,整个人接近崩溃。

 

他当时在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好,我这辈子要像祖先一样活着,也要做射箭。”奇怪的是,这个决定做了以后,“毛病”马上就好了。但那种心脏狂跳、血液沸腾的感觉,这一辈子再也没遇到过了。

 

 

李青阳(左四)和同好们

 

李青阳与老师——匈牙利国际骑射大师Kassai Lajos

 

2005年青阳辞职,全身心投入到角弓制作上。

 

15年来,李青阳制弓凡80张。青阳的弓被国际上多家博物馆收藏,斩获了国内工艺美术展大奖。他修复老清弓,还仿制了一把康熙皇帝的弓。但除了多年来陪伴他射箭比赛的一张弓,青阳的手上没有一张多余的弓。

 

“每完成一张弓,立即就被人买走了。因为,能够做真正传统弓的人凤毛麟角。一张角弓的完成需要三年的时间,太孤独了。”

 

复原故宫博物院藏品:世宗葡萄面桦皮弓

 

仁者如射

弓是武道很重要的载体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射义》

 

「射求正诸己」,要正的,就是我们的心

 

一次李青阳去蒙古参加弓箭比赛,轮到他上场,身后竟有20多位选手跟着围观。射箭毕,中场休息时,好几人拍他的背:“老师,可不可以看一下您的弓。”一群弓箭手围观李青阳的弓。休息好了,他一挥手:“哥们儿!我要比赛了!”他们恋恋不舍地把弓还给青阳,央求说:“老师,一会儿您比赛完了,可不可以再给我们看一看您的弓,我们还有好几个朋友都想看一看。”

 

李青阳讲这个故事,他想表达,不少人从事射箭,也有不少人制作弓,但作为一名传统射箭手,只要当他一旦触碰过传统弓,很快就会发现现代弓与传统弓之间巨大的差异性。他所有的射法,所要用到的技法,现代弓箭都无法给他带来满意。传统弓箭是十分神奇的存在,它使用天然材料,因此变得极其柔和,当弓箭手拉动一张弓,从张弓到拉满的过程,他竟然感觉不到力量的上涨,而现代弓是越拉越重。拉动传统弓是很轻柔的,在释放的一刻,则非常刚猛迅捷地发出箭矢。

 

 

制作一张角弓需要三年,共有280多道工序。夏制筋,春取角,冬伐木,秋合之。「夏制筋」,夏天气候温热正好去油制作牛筋,把牛筋反复捶打直至将纤维砸松;「春取角」,春天牛儿血气最旺,需选耕作龄满了10年以上的水牛;「冬伐木」,冬至伐竹折桑不宜虫蛀;「秋合三才」:将牛筋、竹木、牛角相合,进入做弓的准备阶段。

 

拆解一张弓的制作程序

 

第一年制作材料:

春季采集牛角,加工打磨成初胚。

夏季采集牛筋,阴干后反复捶打,制成筋丝。

冬季采伐竹木,阴干次年备用,期间记录材料性能变化。

 

第二年制作弓胎:

秋季将阴干好的竹木制作成弓胎。

深秋将牛角与弓胎相合,精细打磨、修整。

冬季铺贴牛筋于弓外侧,盘弓,静置一个冬天。

 

第三年组装调驯弓:

春天驯弓,待其稳定。

夏作装饰,最终完成。

 

 

「秋合三才」

 

李青阳制作的弓是「南派角弓」

 

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北弓不能南往,但是南弓却能在北方使用得很好。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平定金川之乱,其时从北方调八旗军挟弓南下,到了南方,弓却偏扭,一放箭,弦从弓上滑脱出去,弓就翻了。有些人把弓刀锯短,勉强能用。这种情况下,统帅赶紧从南方的军备中直接调用了南弓。清军回师复命时把所有的南弓带回北方,却发现南弓在北方使用的效果很好。所以当时就分化出南北派之分。

 

青阳做弓的内核是「古代工艺考古」,严苛地按照清弓制式而作,因为弓在那个时期达到了一个峰值。现代弓致力于「改良」与「取巧」,但均无法超越清弓的巅峰。

 

传统弓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李青阳一步一步地做整理记录。横向,与其他国家的角弓制作工艺进行比对,纵向,与查证到的中国3000年来弓箭制作的标准进行比对,反复地比对以后,又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对各种老的弓箭进行拆解和分析。老弓箭大都已支离破碎,却是他最重要的标本,在它们之上进行学习,做大量的工艺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多的数据。至此,有关古代的术语,终于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复原故宫博物院藏品:红桦皮十三妥弓

 

“弓其实是武道的一种很重要的体现,但是好多人错误地理解不到,认为它只是一种体育。很多人以为的武士精神是像日本那种,输了,拿刀自尽,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武道是向死而生。我们做弓的人同样是武士,我们都在挑战人生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挑战人类能达到的极限。我们愿意面对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事业,来消耗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来实验理想与目标,这才是武士精神。射手和弓匠都是武士,因为要当一个优秀的射手,需要每天大量地练习,而要一个现代人做传统弓,那更几乎是不能够完成的任务。很多人接触角弓之后,一下就退缩了,因为它不是商业化的东西,但万事真不能商业化,角弓纯粹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传统弓箭文化彻底断代以后,要把这个行业重新立起来,确实是挑战极限。”

 

弓有六善

完美的艺术品需要工匠注入灵魂 

 

青阳做弓已十五年,在将近第八年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他每一年制弓会在同一个问题上无法突破,始终达不到理想值。「铺筋」是制弓中最神秘的技术,他总过不了这一关,能用是能用,但知道这是自己的一个死穴,能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弓匠,就取决于对这个技艺的胜任。那一年,又到了铺筋的时节,他整个人又开始变得很焦虑。一天晚上,青阳做梦,梦见一位着长衫的老人家,教了他一些铺筋的方法,老人还带着地方口音呢。青阳醒来后,笑自己想多了。但是那天很奇怪,铺筋的时候,在准备材料的环节出了问题,正好跟梦中老人说的差不太多,他顺手就按照那个方法去做,一做,神奇了,那个筋漂亮极了!如温玉般透明。这个事他觉得很蹊跷。从那天起,「铺筋」的技艺他终于胜任了。

 

“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沈括《梦溪笔谈·造弓》

 

「弦声清实」,就是弓的预紧度很高,导致弦拿在手里,“zeng~”发出很清亮的声音,弦张得很紧。「久射力不屈」,就是无论怎么射,弓也不会软,青阳的弓挂了弦就不用卸弦,几年以后都不会掉磅,是现代弓做不到的。「寒暑力一」,指冬天和夏天拉力一样,弓力始终一致,不会差别大,好的弓在冬天不会变得僵硬。「六善」其实是非常难达到的,它大多取决于铺牛筋这个神秘的制作工艺,因为铺筋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李青阳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制作筋是在夏天。牛筋抽出来后要很精细地去油,晾干后,用木锤轻轻地砸,反复地砸,直至把它的纤维砸松了,再用手撕成头发那样粗细均匀的一丝一丝,排列成一致的长度。这个工艺非常熬人。然后再用鱼胶重新激活,从牛角到弓背反复地梳理。「铺筋」对温度、湿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都有着很强烈的要求。

 

往年一入初冬,李青阳就开始「铺筋」。但那一年,气候有些反常,到制作的时候,天气变得闷热,他发现很多指标都不对。他当机立断,带着家人来到阿坝山上的村里住了三个月,埋头铺筋。那里的海拔特别高,呼吸很困难,那三个月真是很辛苦。青阳的小孩当时才五岁,也帮忙干各种事情。一家三口中午起来,干到晚上,天明的时候再睡觉,就这么做了两个多月。那一批弓做出来以后,效果特别好!他一上弦就知道是好弓!李青阳知道原因,因为他用了非常大的心来做。开始时他心里还很高兴,但突然就很失落,因为发现触到了自己的天花板,已经看不出问题在哪里了。李青阳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酷。

 

这么多年来他要求自己保持住一个水平,逐渐地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传统弓的复原工作上。

 

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沉淀以后,传统弓已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需要的不仅是弓匠很严谨地制作,更需要注入弓匠的灵魂,只有这样,每一个细节与古代同时期的作品才有共鸣,这样的弓才会打动现在的人。

 

 

参加马来西亚国际骑射比赛并获奖

 

青阳现在做弓的时间和量都减少了很多。他一年只做十几张弓,弓的售价跟付出的劳动不相符,很不匹配。不卖弓吧,生存是个问题,卖了吧,又特别心疼。他现在改变了方式,凡署名「青阳」的弓不再接受定制,而是先把作品做出来,有人想要弓,让他直接看作品,再决定要不要,这样李青阳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做想做的弓。“定做的话,毕竟弓这个东西很贵吧,客人通常希望想办法让价格便宜,所以定做的弓不一定是我自己满意的作品。虽然这样销售会少很多,但是自己会觉得有成就得多。我想每件作品都能传世,如果按照客户的意愿去做的话,那就很难。”即便这样,青阳的弓供不应求,因为做一张弓太繁琐太精细了,产出太低。现在他手上只有一张用于自己骑马比赛的弓。

 

 

冰梅弓

 

「冰梅弓」获2019年第四届工艺美术「工匠杯」银奖。

弓背质地为桦树皮,黑色蓝彩,如冰晶风格。上有七朵雪花状飘泊的梅花,冷傲绽放。梅之幽韵与桦之清辉形成反差。古朴,自美,萧飒。

弓的曲线与表面所呈现,是严苛地按照传承体系而成。最后一道工序为大漆装饰与吉祥图案拼贴,圆融地打通了弓体的韵律。

 

冬去春来

恢复自然的状态是礼赞人性 

 

一张弓经历了前两年的制作历程后,在冬季进入「铺筋」工序。铺筋完成了,让冬天的寒冷浸透弓体,寒冬让根茎干燥,收缩得更加紧密。到了第三年的春天,它将迎来真正的生命——弓匠在春天调驯弓,缓慢地渐进式地调驯,使一张弓按照弓匠的想法不断地适应目标,逐渐具备独特的品性,直至成为一张梦寐以求的好弓。

 

他亲授角弓的徒弟有四名,由他带教射箭的学生则成百上千,遗憾的是,直至现在,真正能成为职业弓匠的,太难寻求了。全中国从事传统弓制作的,约有几十人,但真正能做出好的弓,并且能够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就很少很少了。“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还有多的。”李青阳说

 

收藏弓的人不少,想拥有弓的人也多,爱好骑射的人纷至沓来,但愿意为做弓付出一生、挑战弓箭艺术的人,目前李青阳还没有遇到。因为多年来在教学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学生因兴趣而来,因困难而去,半途而废者众,他现在按照最传统的方法带徒弟。第一年徒弟只是看师父做弓,先考验一年心境,第二年让徒弟做一些训练,考验其手眼,如果这两年过不了关,就淘汰。第三年很关键,他领着徒弟动手制作。三年过了,徒弟还不能出师,得再帮师父三年,但其实这三年是青阳帮徒弟巩固和立足。第一年,青阳让徒弟上手做弓的一部分,做好了,告诉客户:“这是徒弟帮了一部分的弓,您看怎么样?”客户说:“哎!这个徒弟可以的!”这位徒弟就算教出名了。第二年,青阳把做完的弓交给客户:“这张弓基本上是徒弟做的,您觉得怎么样?”客户说:“还不错!”到第三年接订单的时候,他跟客户说:“您看这样,弓便宜一些,让我徒弟做,到时不满意的话,我退您全款,我再重新做一张给您。”这样徒弟就能自立了,他在这个行业就真正独立出去了。

 

 

李青阳蓄发留小辫,在骑射比赛上盛装出场,展现清代冠服风华,那也正是角弓的黄金时代。

 

“一把古刀,现代人无论怎样用高科技仿,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别。因为古刀的气息来自刀客怀抱的美的生活理念,他随手做出来的刀就是老刀。做弓是一样的,一些外国人也做中国弓箭,但照猫画虎,哪儿都是错的。所以我们要恢复一种顺从自然生活的状态。我的生活其实还游离于十万年前的狩猎时代,终极的灵魂爱好是渔猎。我蓄发扎小辫,骑马射箭渔猎,都是在调整一种精神维度。要作品形神兼备,作者本人必须要有那个时代的气度,才会做出良作。”

 

 

李青阳(中)受邀国际骑射比赛

 

 

骑射中的李青阳

 

青阳对每一张制作的弓都留下了详尽的记录。他爱钻研文史,整理记录了可观的弓箭资料、田野调查、弓艺解析,他期待这些文献能够为复兴角弓起到坚实的基石作用。

 

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响,李青阳的两个工场均被关闭。他把制弓的家当全部搬回了家里,卧室就是工坊,狭小而拥挤,即便内外交困,他的心志丝毫未受影响:“因为我们是武士,我宁愿死了,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必须得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李青阳最关注的事,是期冀唤醒中国人的廉耻感。“我们中国人呐,一定要知道廉耻。知羞臊后,会发现很多事自己不会做了,或者要做就做好它,像武士一样挑战科学的最高峰,挑战艺术的最高峰,挑战人生的最高峰。我们很爱做生意,做生意的信条却很奇葩,怎么挣钱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把最差的东西卖出最好的价格被认为是有商业天分的人,是优秀的商人,这错得太离谱了。我们在根性上最缺失的一环就是:像武士一样活着。这是我想赋予的,我想让大家通过我们的生活,通过我们的弓,通过我们的射,慢慢地学习到这些精神。”

 

 

图源:李青阳

 

 

李青阳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角弓和巴渝射德会唯一传承人

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世久精工」项目合作者

 

1977年出生于重庆

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2005年开始制作南派角弓

2010年受聘为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理事

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作品获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展大奖

受邀国内外骑射比赛屡获殊荣

 

 

 

2020年3月26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