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间国宝”专访系列 • 白瓷的自然之美

 

 

编者荐语:

由上海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日本工艺会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人间国宝·传统工艺》为世久基金会与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中日传统工艺交流”项目的重要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转载本书中佐佐木正直先生的一篇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人间国宝”,即日本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是指基于1949年政府制定的《文化财保护法》,经文部科学省认证颁发,能够制作或表演官方指定文化财产的个人或团体。虽然在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出现,但人们普遍使用“人间国宝”来称呼他们。

 

截至2021年1月,工艺技术方面被认定并仍健在的“人间国宝”共有57名。“人间国宝”是拥有最高工艺技术的工艺家,同时也是引领现代日本美术的艺术家。

 

本月,一览扶桑将从2023年出版的《日本人间国宝·传统工艺》一书中,精选出四期日本“人间国宝”专访系列,向读者介绍这一群“思考时是艺术家,制作时是职人”的工艺大师们。

 

 

第一期:前田昭博

2013年被认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瓷”技术保持者

 

 

前田昭博,1954年出生于鸟取县。在大阪艺术大学艺术学部工艺学科专攻陶艺,毕业后回到家乡独立开窑制陶,并且在“白瓷”的制作技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独自钻研。

 

前田最具代表性的制作技法是以天草产的陶石为原料,使用拉坯成型法做出壶等器物原型后,在胎土还未充分干燥之前用手指在器形表面施加压力,做出倒角或捏塑出扭曲状的凹凸,之后再挂上亚光半透明釉进行烧制,为“白瓷”的白色赋予了有层次感的阴影(有别于中国白瓷,也不同于李朝白瓷,前田将这种略带朦胧感的白瓷命名为“白瓷”)。作品风格在承袭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兼备丰富的艺术性,又洋溢着现代气息,为“白瓷”的世界带来新的发展而获得很高的评价。

 

 

前田昭博作品:白瓷面取壶,2000年

 

前田主要在日本传统工艺展发表作品,并接连获奖。2000 年创作的《白瓷面取壶》获得第47届日本传统工艺展朝日新闻社奖。这件作品釉感沉稳,器体丰满,倒角产生的棱边极具律动感,器面明暗变幻,充分展现出“白瓷”特有的风格。2003 年创作的《白瓷面取钵》,以侧面角度呈现温柔曲线的极致美感而备受赞赏,获得第50届日本传统工艺展纪念奖。作品整体用艺术家独特的半透明釉包裹,钵的姿态柔和大气。

 

 

前田昭博作品:白瓷面取钵,2003年

 

此外,前田于1997年获得第10届MOA冈田茂吉奖展优秀奖,2003 年获得第 20 届纪念田部美术馆大奖“茶道具造型展”大奖,2020年获得日本陶瓷协会奖金奖等多个奖项。他还经常受邀在海内外的主要展览会上展出作品。2007年获得紫绶褒章。2016年,担任日本工艺会陶艺部会长,2016年至2020年担任日本工艺会副理事长。现居住于鸟取县鸟取市。

 

专访前田昭博

 

采访者

MOA美术馆 • 箱根美术馆馆长内田笃吴

 

内田:您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瓷”技术的保持者在业界活动。今天,想请您谈谈成为陶艺家的契机、学生时代的回忆以及您的陶艺观等,来全面地呈现您的人格魅力。最开始,您在大阪艺术大学学习陶艺,那么请您先谈谈您是如何成为工艺美术家的吧。

 

前田:我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考入艺术大学一开始犹豫是学设计还是学工美,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工美。当时模糊地觉得将来要是能作为学艺员或教师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就好了。我在几个专业中选择了陶艺,但是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第一次挑战拉坯很难上手,开始怀疑陶艺是否适合自己。但是,因为要提交课程作业,所以之前两个星期就放弃的拉坯,这次我就努力坚持三个星期。这次要是还不行那就只能放弃了。然后,最初的两个星期还是和上次一样并不顺利,但一点一点拉坯机的旋转和手的动作开始协调起来,可以制作成型了。从能做小茶杯到能做大一些的早餐杯,从能做小壶每日精进到能做大家伙。自己也感觉到了逐渐地掌握了拉坯技术,这很享受,令我着迷。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能拉出器体超过30厘米的丰满大壶了。因为是从零开始的,所以我感到十分开心并开始有了自信,想要做出更大的东西。在制作过程中我便开始思考“究竟美的造型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教授瓷器制作的老师来了,我第一次有机会见识到瓷器的拉坯成型技术。洁白细腻的瓷土,给人的印象与之前看到的陶器完全不同。它让人联想到故乡鸟取县冬天的早晨,周围被一片积雪覆盖的景象。作为白瓷原料的瓷土是从自然中获取的,雪也是自然的现象,两种都是纯白色,也许是因为这两种感动重叠在了一起,白瓷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到了大四开始毕业制作的时候,我决定用拉坯机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白瓷壶。瓷土比起黏土更难以成型,可能是因为按自己的方法制作的原因,总是拉不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尽管如此,我每天竭尽全力坚持对着拉坯机拉坯造型,在毕业前终于制作出一个30多厘米高的白瓷大壶。那时候,操作拉坯机变得十分有趣,所以也没有想得太深,只是想毕业后就在家乡鸟取县的家里开窑做陶艺。

 

 

 

 

 

左上:前田昭博在制作白瓷

右上:干燥后,用刮刀去除指纹

左下:完全干燥后,削平表面棱角

右下:前田昭博与他的白瓷作品

 

内田:原来如此,您是大学三年级开始接触白瓷,此后一直研究白瓷啊。

 

前田:是啊,画画、青瓷、辰砂釉什么的我也尝试过,但我还是被没有装饰却气场十足、凭此自成一派的白瓷所吸引,并且产生了制作的欲望。

 

白瓷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唐代,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陶瓷器。虽然绘画、上色或烧结等都应该算是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但是有先人做出了毫无装饰的白瓷,这对我是个不小的冲击。看了富本宪吉(1886-1963)年轻时创作的白瓷作品之后,我稍稍理解了为何前人不断制作白瓷。在日本,有人以制作完美的中国白瓷为目标,也有人以稍作改良的李朝白瓷为目标,而富本宪吉则是一位尝试制作日本式白瓷的陶艺家。看了富本的作品后,我也对白瓷产生了憧憬。虽然靠制作白瓷为生很难,但我还是想努力尝试一下。

 

 

中国景德镇白瓷,现藏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

(图|维基百科)

 

内田:这么说您是以富本宪吉为榜样了。

 

前田:瓷器是在400多年前传入日本的,大部分是柿右卫门样式的彩绘瓷器,那时有一种看法认为白瓷就是上彩前的器体。在日本富本第一个用作品向世人展示:其实并非如此,白瓷的造型本身即可成为作品。我也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鸟取县并不是瓷器产地,我是在人们几乎都没有见过白瓷的情况下起步的。一开始我送作品去参赛,将每年举办一次个展定为自己的目标,最开始也经历了接二连三的失败。

 

内田:您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山阴地区柔和的阳光、雪景,山阴丰富的自然所具有的阴影之美,而不是像印象派强调的产生于理论世界中的阴影。您是从日本人的自然观当中获得灵感,制作了根植于自然的陶艺。可以这样理解吗?

 

前田:是啊。我曾听说在中国白瓷是以雨后清爽的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为范本制造的,而我则是以山阴地区下的白雪。看似冰冷但又让人感觉到温暖的白色,这种白色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我所追求的白瓷的颜色。如果目标色调不明确,那么即使重复测试也难以判断哪个才是自己想要的。可以明确的是,白瓷的白色色调在不经意间受到了周围大自然的影响。

 

内田:您在给作品命名时不用磁器的“磁”,而是使用“瓷”这个字,能请您解释一下这么做的意义吗?

 

前田:本来使用“磁”是正确的,但是我想制作柔和的白瓷,所以决定使用“瓷”字。对我而言,“磁”会给人一种生硬的印象,而我想制作柔和而有亲和力的“白瓷”。我觉得在中国使用的“瓷”字与我今后制作的白瓷更加接近。准确地说,这个字本来用于黏土制作的白色陶器,而我是想制作像黏土陶瓷器一样的白瓷,所以特意使用了这个字。

 

内田:最后想请您谈谈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后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

 

前田: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认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保持者。我觉得自己也不应该因为成了“人间国宝”就要有很大的变化。只是,由于担任了工艺会职务等原因而外出的机会增多了,所以不能像从前那样确保足够的创作时间了,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边创作边在能力范围内通过培养后来者、培训传承人等方式来尽自己的职责。在传统工艺领域,我们承担着把非物质的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也是许多“人间国宝”共同的愿望。

 

内田:传统工艺家们都有一种把自己的技术和乡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的强烈使命感。现代艺术家往往都是个体行为,是一代人的事业,所以艺术家生命终结后其子孙是无法继承其事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认为才华是神馈赠的礼物。西方的艺术观和我国传统工艺的理念是有很大区别的。

 

 

《红白梅图屏风》,尾形光琳绘,现藏于MOA美术馆(图|维基百科)

 

前田:就拿MOA美术馆馆藏国宝《红白梅图屏风》来说,自古以来日本人从内心就希望日常生活中用精美工艺品装点环境。因此,被称作传统工艺的、可以装点富丽堂皇的生活空间的器物备受重视。我觉得像日本这样,被不逊色于雕刻、绘画的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所包围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今后评价还会越来越高。今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我认为即 使是变换了形式,手工制作工艺的精神|会一代一代继承下去。

 

内田:感谢您今天就传统工艺谈了很多重要的内容。

 

您的这番话十分重要,民艺运动主导者柳宗悦(1889-1961)就曾经阐述过“实用”的重要性。这也成为日本美术的根基。日本美术都是使用工具。这和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美学或艺术学是 18世纪至 19世纪产生的学说,并不是古老的思想。日本美学在明治维新以后受到了西方艺术理论的压制,我们应该向世界传播原汁原味的日本美术。我认为传统工艺最具备这种传播力量。

 

前田:我觉得日本人对传统工艺的理念是在贴近自然的同时基于其历史和文化的整体之上形成的个性。与西方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不同,制作者的独特想法与技术相统一,以其风土自然和历史为背景制作出来的才是日本的传统工艺。我认为将先人们优秀的传统工艺理念继承下来并传递给下一代,是时代对我们这些从事传统工艺的人提出的要求。

 

(本文摘编自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公益社团法人日本工艺会编著《日本人间国宝·传统工艺》,商务印书馆出版。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佐佐木正直

群马县立馆林美术馆特别馆长

 

1952 年生于宫城县。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哲学专科,专业方向美学美术史学。

 

历任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学艺员、文化厅文化遗产部传统文化课(工艺技术部门)主任文化财调查官,2020 年起任现职。在文化厅工作时负责介绍“人间国宝”作品展览(“日本的手艺与美”展——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推手)。现任文化审议会专门委员(文化遗产分科会)。

 

主要论文有《充满诗意的青瓷 三浦小平二》(《周刊朝日百科 人间国宝67》,2007)、《传统工艺的保护制度》(《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研究论集CROSS SECTIONS VOL.5》,2013)等。

 

内田笃吴

美学博士、MOA 美术馆· 箱根美术馆馆长

 

1952 年生于东京都。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2007 年取得美学博士学位,专攻日本工艺史。

 

曾任九州大学客座教授,御茶水女子大学研究生院、庆应义塾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等院校兼职讲师。历任公益社团法人日本工艺会理事,文部科学省文化审议会委员,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产业省产业构造审议会委员等。

 

主要著作有《漆器茶器研究》(讲谈社出版,2004 年)、《光琳莳绘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2001 年)、《光琳艺术》(编著,角川学艺出版,2015 年)等。

 

 

《日本人间国宝·传统工艺》汇编了陶艺、染织、漆艺、金工、木工艺、竹工艺、人形、手抄和纸等八类传统工艺共四十种技艺技法,收入人间国宝五十七位保持者和十六个保持团体的制作技艺,并对七位人间国宝保持者进行深度专访,形象地呈现给中国的手工艺者、传承人、研究者、爱好者。

 

 

上海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持续为公益事业助力,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成为联通世界文化的丝路纽带。

 

 

 

 

2023年12月13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