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化古今谈

 

 

 

刘浩

1939年出生

齐河黑陶创始人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研究所所长

高级工艺美术师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80年代初,刘浩以挖掘、传承黑陶文化为宗旨

植根齐河,立窑建厂,培训黑陶制作队伍

带出一大批黑陶工匠和行业人才

1990年代起,他携黑陶作品巡展国内外

开启了中国现代黑陶艺术交流发展的先河

 

刘浩黑陶作品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和文化性

兼具古代神韵和时代风采

薰、罐、瓶、杯等系列作品在业界广为流传

影响深远

 

刘浩创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

发起多场展览、黑陶艺术节等重大行业交流活动

带动了全国黑陶行业的发展

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黑陶艺术奠基人

 

因其对黑陶行业的重要贡献,国家授予刘浩先生

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发展贡献奖

 

-艺术特色-

发扬原始黑陶的黑、薄、光的特点

更着意于现代的造型和富于节律感的纹饰雕刻

创造古代神韵与现代风采兼备

富有浓郁东方韵味的刘浩黑陶艺术特色

 

-主要获奖-

1989年 

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国际博览会金奖

2000年 

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刘浩作品「行走的瓶」

创作于2007年

刘浩作品「仰韶之风」

创作于2021年

由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

 

01

黑陶

ENJOY LIFE

说古

 
黑陶文化是4500年前,我国先民与大自然相依相合互动交流的实践成果,是引导推进后人生存发展的百科全书。
 
远在华夏文明初期,陶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一种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当时的陶器因材料和烧成方式的差异而颜色不一,较为普遍的有灰陶、红陶、白陶、黑陶等品类,其中以黑陶的烧成工艺、文化含量和历史价值最具特色。
 

黑陶是文明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旗帜,是极具代表性的大文化

 
 
公元20世纪初,埋藏五千年之久的黑陶文化,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古遗址破土问世,之后在周围地区又有大量黑陶陆续出土。黑陶的黑色之奇,器物品类之多,数量之大震撼了世界考古界。于是在中国考古史上,便有了以黑陶文化为特色的“龙山文化”之说。
 
龙山镇在挂起“黑陶文化腹地”的牌子之时,人们只认为黑陶是这一地区特有的古文化。但随着国家考古发掘的推进,异地黑陶相继出土,直至发现在中华大地的北国、江南、东海、西疆等都有黑陶文化的历史遗迹。显然,黑陶已经不只属于龙山一带地区,而是整个中国远古的大文化了。那么,大疆域的黑陶文化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要知道,原始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疆域闭塞,黑陶文化为什么能覆盖整个华夏地区呢?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信仰的魅力。想到是黑陶的“黑”,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发酵”了!对于宇宙的永恒之黑,人们认知它的过程是,从恐惧的黑,到神秘的黑,到敬仰的黑……直至上升到阴阳道玄的早期自然哲学观。
 
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之后,能动地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群体中的亲情从互帮互助,到自尊、自爱、礼仪德信意识,由此萌芽了最初的文明。人们在顺应大自然、破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自立心向旗帜,其中,“尚黑”意识起到了笼络人心、聚集族群、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功能。
 
从而,对黑陶文化的历史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其一、在人类分散的远古时代,黑陶以“黑的神秘”所产生的信仰,将华夏民族聚拢在一起,为定格中国疆域打下了基础。
 
其二、从尚黑、信黑、崇黑到“玄道说”“阴阳论”所形成的远古文化成果,纵向链接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亘古不断的5000年文明史,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的千古文明之国的形象,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妙绝伦的远古造物珍奇——黑陶蛋壳杯

 
 
谈黑陶论黑陶,黑陶的玄妙要在蛋壳杯上找!
 
20世纪初,山东龙山镇城子崖古遗址出土一大批黑色陶器,其中主要是盆、罐、鬲等一般的生活用品器具,但有一种器形特别上眼,就是黑陶杯,因制作精巧,胎壁薄如蛋壳,被称谓“蛋壳杯”。有“掂之飘忽若无、拂之铮铮有声”之说,被学界称为“四千五百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充分彰显了华夏先民卓越的智慧与创造。
 

 

蛋壳黑陶高柄杯,1973年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

器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高26.5厘米,口径9.4厘米

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

 

黑陶蛋壳杯惊世的完美,被人称为是远古造物群中一件与环境不相称的奇葩!分析它的结构,颇具现代感,通体由三个部分构成:杯口(碗),杯柄,杯座,由上至下一字排开。
 

上部杯碗部分,整体呈s型(造型变化的美),杯口外展(形式美加实用性),杯底内收(实现结构局部完整性)。中部是上下连接的空心立柱,为水滴型薄胎空心体,均匀的条形镂空点是陶体的点睛风流之笔,为陶杯增添灵气,起到稳定功能的内置陶丸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下部圆盘型杯座翻扣于桌面,平和地稳定了直立的陶体。

 

 

刘旋子作品 「黑陶蛋壳杯」

结构说明仅作示意

 

黑陶蛋壳杯独具特色的整体美学,变化协调的结构学,兼赏用于一体,可谓灵心配巧手,无处不精湛,点点皆险工,天地成方圆。无懈可击,完美至极,可见当时的能工巧匠之高明!
 
从杯的不可思议论,可谓之为“神杯”,从五千年来开创最早的完美杯器论,可尊之为“杯祖”。
 

02

我的

ENJOY LIFE

黑陶生涯

 
我是复兴民族文化黑陶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创业将近四十年,用行动和实践讲述了一个漫长的故事。
 

 

刘浩在馆陶工作时辅导学生写生

 

 

下乡扶贫务农

 

我与黑陶的缘分有些偶然性,但更是必然性。说偶然,是一次巧合,八十年代初我走访与家乡比邻的章丘城子崖古遗址博物馆,被曾经听说过的黑陶文化所吸引,耳闻不如目见,海量珍奇的黑陶古遗品震撼了我的心,我想的很多,这么好的文化精品,老祖宗杰作,至今仍束之高阁,不为众人所知,实在是时代的遗憾!当时就有了投身黑陶挖掘和研究的想法。
 
说必然,那就是我的天性,好奇好胜,看准的事儿一定要干成!在事业上与黑陶的“邂逅”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业经历

 
 

01

立窑建厂

1987年创业,立窑建厂,挖掘黑陶工艺,培养队伍,创作烧制出第一批现代黑陶作品。

02

国内外巡展

在国内外巡展黑陶作品,宣传弘扬黑陶文化,播撒黑陶火种,使黑陶重回主流群体视野。

03

理论和实践并举

厂校合作,理论实践相结合,实现双赢。

04

推动行业发展

心系行业发展,召集组建全国黑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在任七年,成立了三个国字号的行业机构,主持策划五次全国性的行业活动,为黑陶行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05

打造城市名片

干出成绩,做好领导的工作参谋。历经十八届县领导,和历任领导交朋友,耐心交流沟通,宣讲文化的重要性,为齐河黑陶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成立机构,举办展览、年会、交流活动,建设场馆……)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寂寂无名到名扬海外,把黑陶做成了响当当的城市文化名片。

 

 

1987年创业,立窑建厂,挖掘黑陶工艺,培养队伍

创烧出第一批现代黑陶作品

几十种样式流行业内,成为现代黑陶的范本

 

 

多款黑陶作品被业内广为仿制

成为畅销工艺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巡展于国内外,弘扬黑陶文化

播撒黑陶火种,让黑陶重回主流群体视野

 

 

做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

在任七年成立三个国字号的行业机构

主持策划五次全国性的行业活动

 

 

创办《中国黑陶》杂志

 

创作感悟

 
 

01

创作心得

“黑色是容量最大的一种颜色,有容乃大,黑陶是民族的瑰宝。”在设计之初,我就恪守以“黑”为特色的文化精神。

 

力求在作品里“看到民族的影子,听到民族的声音”。

 

 

刘浩作品「黑陶刻花竹颈瓶」

收录于1998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第1卷-陶器

 

 

刘浩作品「啊,我的太阳」

入选2001年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

刘浩作品「祭天」

 

02

创作美学

我的创作经历了模仿、吸收和再创造过程。在艺术思维、造型设计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文化性和独创性。发扬原始黑陶的黑、薄、光的特点,更着意于现代的造型和富于节律感的纹饰雕刻。作品兼具古代神韵与现代风采,富有浓郁东方韵味。

 

我的创作灵感源于涉猎多门类艺术形式的经历

刘浩作品「龙虎精神」

创作于2002年

刘浩作品  「藏风」

刘浩作品  「龙薰」(左)「凤薰」(右)

刘浩作品  「浮雕梅瓶」

 

 

我的父亲刘浩

 

我出生于一个文艺家庭,儿时的记忆里充满了美术和音律,环境熏陶了我感性的、想象力丰富的艺术思维和特质。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文化人,他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是当时响应国家号召的那批热血青年,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他们的理想写照。最初父亲准备扎根新疆,因家里老人原因没有成行,后来选择去了河北省馆陶县。据父亲讲,当时洪水刚刚退去,他是趟着水进驻的。

 

他在艰苦的环境里一干就是二十年,把整个青春岁月都献给了当地的文化事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相当稀缺的。除绘画外,父亲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地方文艺项目,音乐、木工、铁匠、摄影……各种艺术形式,样样在行且乐此不疲,而且总能搞出些成绩。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在1995年撰文中说刘浩是个“艺术杂家”。

 
父亲出生于农村,艰苦的田间劳作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做事风格,任何事情在他那里一定要干出个名堂。这种印象深植我心底,每每遇到困难也都成为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1983年,我随父亲回到家乡齐河,他调任文化馆就职,依然从事着钟爱的民间文化。一次偶然机会,父亲邂逅黑陶,遂有了辞去公职“下海”的行动。放弃铁饭碗,捧起泥饭碗,这在当时是一件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从此开启了他复兴黑陶文化的漫漫征程。
 
丰富的文化积淀成为他黑陶事业发展的沃土。父亲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执着的信念和满腔的艺术情怀,成就了齐河黑陶的腾飞与辉煌
 
我有幸成为亲历者,见证了齐河黑陶发展的全过程。当时还在上初中的我,偶尔跟随父亲去厂里看他烧窑和做陶,泥水火的交融和高温窑火的炙烤充满了挑战与艰辛。当浴火涅磐后的精美陶器出窑的那一刻,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黑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陶艺之美深深吸引了我,父亲那份热情和坚持更为我进入这一领域扎下了根。
 
——刘旋子(黑陶艺术家)
 
 

 

刘旋子作品「如意罐」

 

 

刘旋子黑陶装置艺术作品「黎明」

 
 
图片提供:刘浩 刘旋子

 

 


 

2024年10月14日
浏览量:0
收藏